吴阊学得牡丹头,钗不戴。的释义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牡丹头

唐·罗虬

吴阊学得牡丹头,

钗不戴时鬓欲愁。

巧似蜀蛾初试黛,

不须红粉污风流。

作者简介

罗虬,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籍贯亦不详,罗虬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与景物,尤其在描写女性形象与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但传世作品不多,今仅存数首。

译文

在吴地的阊门,有位女子学会了梳牡丹头的发式,

如果不戴上金钗,她的鬓角仿佛都充满了忧愁。

这发式精巧得就像蜀地的蛾眉女子初次描画黛眉,

根本不需要红粉来玷污这份天然的风流韵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吴地女子学会梳牡丹头后的美丽与哀愁,牡丹头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发式,以其繁复华丽著称,诗人通过“钗不戴时鬓欲愁”一句,巧妙地表达了女子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细腻情感,用“巧似蜀蛾初试黛”来形容发式的精致,进一步突出了女子的美丽与哀愁,最后一句则强调了这种美是天然的,不需要额外的装饰来玷污。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女子的发式之美,以及她们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人通过“牡丹头”这一具体的发式,展现了唐代女性对时尚与美的敏感与追求,通过“钗不戴时鬓欲愁”等句,巧妙地传达了女子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哀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美的赞美,又有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与关注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与繁荣的时期,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她们对美的追求也更为自由与多样,牡丹头作为当时流行的一种发式,不仅体现了唐代女性的时尚品味,也反映了她们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追求,诗人罗虬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创作了这首描绘女性发式之美的诗歌,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