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的解释

风云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惠山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

山色空濛云气浮,林间微茫钟声起。

石径蜿蜒草木深,野花香里独徘徊。

空山无人心自静,一任烟雨湿青苔。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官至礼部主事,龚自珍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有《定盦文集》等传世。

译文

惠山仿佛在责怪我昨日匆匆离去,今日归来想要登山却下起了雨,山色在雨雾中显得空濛,云气缭绕,林间隐约传来钟声,石径蜿蜒曲折,草木茂盛,我在野花的香气中独自徘徊,空山寂静无人,心境也随之宁静,任由烟雨打湿青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惠山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惠山怪我昨径去”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惠山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对惠山的留恋之情,次句“归来欲登却作雨”则点出诗人归来的时间,以及因雨未能登山的遗憾,后两句则通过描写山色、云气、钟声、石径、草木、野花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游惠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对惠山的留恋到因雨未能登山的遗憾,再到最终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虽曾官至礼部主事,但因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龚自珍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游惠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超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