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岂如皇舆西控二万里,乌孙突厥悉隶吾藩篱。
(注:原诗中实际并无“岂如皇舆西控二万里,乌孙突厥悉隶吾藩篱”这样完整的句子,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以展现唐朝边疆的辽阔与强盛,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敬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敬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与战事,展现了唐朝边疆将士的英勇与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虽然具体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译文
五原的春色总是来得那么迟,
到了二月,垂杨柳还未抽出绿丝。
而今河畔的冰已经融化,
哪里比得上我大唐疆域西扩二万里,
乌孙、突厥等族都臣服于我们的疆域之内。
释义
前两句描绘了五原(今内蒙古境内)春天来得较晚的自然景象,垂杨柳在二月还未发芽,暗示了边疆地区的严寒与荒凉,后两句则通过虚构的语句,表达了唐朝边疆的辽阔与强盛,乌孙、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都已成为唐朝的藩属,展现了唐朝的威仪与实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边疆的自然景象与国家的强盛,展现了诗人对唐朝边疆的深情厚谊与自豪之情,前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春天的迟来,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坚韧的氛围;后两句则以宏大的叙事,将唐朝的疆域扩张与民族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对国家的自豪。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为虚构之作,但结合唐朝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其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唐朝边疆的扩张与民族融合,唐朝时期,国家疆域辽阔,边疆地区与内陆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诗人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疆自然风光的赞美,也展现了对国家强盛与民族融合的自豪与期待,通过虚构的语句,也反映了唐朝边疆政策的成功与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