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车马偏欺客,鲁国衣冠肯戏儒。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至

唐·耿湋

长安车马偏欺客,鲁国衣冠肯戏儒。

穷巷寂寥人不到,满庭芳草雨余初。

作者及朝代

耿湋,唐代诗人,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即唐代宗广德年间),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宗宝应二年(763)进士,历官右拾遗、左补阙等职,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其诗多为唱和、送别等应酬之作,长于五律,曾自编《耿湋集》。

作者简介

耿湋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译文

长安城中的车马总是欺负外来的客人,鲁国的士人又怎会戏弄儒生呢?穷巷里寂寥无人来访,只有满庭的芳草在雨后初晴时显得格外青翠。

释义

首句“长安车马偏欺客”描绘了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景象,但这里的“欺客”二字却透露出一种冷漠和排斥,暗示着外乡人在这里的艰难处境,次句“鲁国衣冠肯戏儒”则是以鲁国的士人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学识的自信,认为鲁国的士人不会戏弄儒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后两句“穷巷寂寥人不到,满庭芳草雨余初”则描绘了诗人所居之处的寂寥和冷清,以及雨后初晴时满庭芳草的生机盎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城中的繁华与冷漠,以及诗人所居之处的寂寥与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长安车马偏欺客”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但“欺客”二字却透露出一种冷漠和排斥,暗示着外乡人在这里的艰难处境,次句“鲁国衣冠肯戏儒”则以鲁国的士人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学识的自信,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诗人所居之处的寂寥与冷清,以及雨后初晴时满庭芳草的生机盎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在长安城的遭遇有关,作为一位外来的士人,诗人在长安城中可能遭遇了种种不公和冷漠,这使他深感孤独和无助,他也可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和失望,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绪,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繁华与冷漠以及自己所居之处的寂寥与冷清,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