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姑苏台
唐·许浑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婉转清寒夜,水殿婵娟冷月辉。
玉砌渐危花笑日,珠帘半卷露垂衣。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
晓起银台映画戟,晚来鸳瓦覆苍梧。
荒台千古流芳恨,回首当年歌舞处。
作者及朝代
作者:许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许浑,字用晦,唐代著名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登临、怀古、寄情、送别类为多,句法圆稳,音律精纯,讲究对仗偶句,尤其善于描写水、雨之景,后世拟为“许浑千首湿”,代表作有《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咸阳城东楼》等。
译文
在姑苏台上乌鸦栖息之时,吴王宫里西施正沉醉于歌舞之中,清冷的夜晚,吴歌婉转回荡,水殿在冷月的照耀下更显婵娟之美,玉石砌成的台阶逐渐倾斜,花儿在阳光下欢笑,珠帘半卷,露珠沾湿了衣裳,寒冷的云朵低垂,仿佛要吞没广袤的大漠,春雨越过长江,滋润了整个吴地,清晨,银白色的台基映照着画戟,傍晚时分,鸳鸯瓦上覆盖了苍翠的梧桐叶,荒凉的姑苏台上流传着千古的芳名与遗恨,回首当年,那里曾是歌舞升平之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姑苏台的景象,反映了吴王夫差沉迷酒色、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故事,诗中“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又隐含了国家命运的变迁,寓意深远。
赏析
“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前者以“垂地寒云”象征国家危局,暗示着吴王夫差统治下的吴国正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双重威胁;后者则以“过江春雨”比喻新的生机与希望,预示着吴国虽然衰败,但春雨滋润下的全吴大地依然充满生机,暗示着历史的循环与更替,这两句诗不仅画面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许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姑苏台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在晚唐的动荡局势下,诗人或许希望通过回顾历史,警醒世人,避免重蹈覆辙,诗中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历史变迁中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