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景杂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苦云摇阵色,乱木搅秋声。
叶落寒山静,风高夜月明。
孤鸿飞天际,万籁入幽情。
独坐思无尽,心随秋意行。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末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擅长在平凡的事物中发掘深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李中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故具体细节已难以考证。
译文
苦涩的云朵在空中摇曳变换着阵势,杂乱的树木在风中搅动着秋日的声响,寒山上的树叶纷纷飘落,显得格外寂静;夜风高吹,月光皎洁明亮,一只孤独的鸿雁飞向遥远的天际,万籁俱寂中,我的思绪陷入了深深的幽情之中,独自坐在这里,思绪无穷无尽,心情随着秋意自由飘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万千,首联“苦云摇阵色,乱木搅秋声”以云和木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一种秋日萧瑟、纷乱的气氛,颔联“叶落寒山静,风高夜月明”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孤鸿飞天际,万籁入幽情”以孤鸿的飞翔和万籁的寂静,暗喻诗人的孤独与深沉的情感,尾联“独坐思无尽,心随秋意行”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独自思考、心情随秋意飘荡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的纷扰,诗中“苦云”、“乱木”、“孤鸿”等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变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一个秋日的夜晚,独自坐在某个地方,面对着萧瑟的秋景,心中充满了孤寂与思绪,他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中,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