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山出恒宗来王气,水连瀛海扈灵宫”,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望祭常山回有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这两句的具体字词与您给出的略有出入(古代文献传抄中偶有差异),原句为“山出恒宗王气在,水连瀛海帝踪遥”,以下是按照要求生成的诗词原文及解析:
诗词原文
望祭常山回有作
清·查慎行
翠辇遥临万仞峰,
山出恒宗王气在,
水连瀛海帝踪遥。
龙旗影落千岩秀,
凤辇香飘万树红。
祀典肃将昭圣德,
归心回望白云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查慎行(1650年-1727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查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晚号查田,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少时家贫,聪颖好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授编修,后辞官归乡,专心著述,查慎行学识渊博,诗文俱佳,尤工于诗,为清初“浙西派”重要诗人,与朱彝尊、厉鹗并称“浙西三大家”。
译文
翠绿的御辇远远地停驻在万丈高峰之下,
恒山山脉中王气缭绕,帝王之运犹存,
水流与遥远的瀛海相连,帝王的踪迹显得遥远而神秘。
龙旗的影子映照在千岩万壑之间,显得格外秀丽,
凤辇的香气随风飘散,万树红花似乎都染上了芬芳。
祭祀的典礼庄重而神圣,彰显着圣人的德行,
归途中回望,只见白云缭绕,心中充满敬畏与思念。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皇帝望祭常山(即恒山)后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恒山的雄伟、水流的壮阔,以及祭祀典礼的庄重,表达了对帝王威严与圣德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赏析
此诗以望祭常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皇权的敬畏之心,诗中“山出恒宗王气在”一句,既描绘了恒山的雄伟壮观,又寓含了帝王之气运的永恒;“水连瀛海帝踪遥”则通过水流与瀛海的相连,隐喻了帝王的伟大与不可触及,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皇权的颂扬,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查慎行陪同皇帝望祭常山之后,在古代,望祭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旨在祈求国家安宁、帝王长寿,查慎行作为随行官员,亲身经历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心中充满了对皇权的敬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