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干外倚,渺渺见孤舟。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愁。
烟波江上使人愁,千载亦何有。
柔桑阴满坡,春色撩人过。
谁解乘舟寻旧梦,唯余黄鹤伴云流。
(注:“千载亦何有,柔桑阴满坡”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的某一首知名诗作,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进行了创意性的组合与创作,模拟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新诗,并借用了刘禹锡的名号与唐代背景,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模拟诗作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传世佳作,他的诗歌风格明快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城下的沧江水悠悠流淌,江边矗立着巍峨的黄鹤楼,我倚靠在朱红色的栏杆外,远远望见一叶孤舟在江面上漂泊,日暮时分,那远行的船帆将停泊在何方?望着天涯尽头,无尽的愁绪涌上心头,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更添几分愁绪,千年的时光又留下了什么呢?只见山坡上柔嫩的桑树成荫,春色诱人地掠过,又有谁能理解我乘舟寻觅旧梦的心情呢?只剩下黄鹤与云彩一同飘流。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黄鹤楼边的江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追寻,诗中“千载亦何有”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渺小的感慨;“柔桑阴满坡”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与前面的愁绪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意的层次。
赏析
本诗以黄鹤楼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前两句通过“沧江水”与“黄鹤楼”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壮阔而略带孤寂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征帆”与“天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与未知的忧虑与向往;后两句则以“千载亦何有”与“柔桑阴满坡”的对比,深化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模拟之作,但若将其置于唐代背景之下,可以想象刘禹锡在游历或贬谪途中,面对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胜,心中涌动着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或许在思考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与价值,同时也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寄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感与深邃,以及他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