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杂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唐·韦庄
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
断肠芳草远,惆怅碧山横。
落日人归尽,孤云独去闲。
谁怜吟苒者,白首卧松关。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的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前蜀,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踏上那远去的古道,耳边传来马匹稀疏的叫声。
芳草萋萋,令人断肠,远处的青山更添惆怅。
夕阳西下,人们都已归家,只有一片孤云悠闲地飘去。
有谁会怜惜我这个吟咏不止的人,白发苍苍地隐居在松关之中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踏上古道,面对自然景色,内心充满惆怅与孤独的情感,马嘶声、芳草、碧山、落日、孤云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前两句“去去古时道,马嘶三两声”以古道和马嘶声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又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中间两句“断肠芳草远,惆怅碧山横”通过芳草和碧山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后两句“落日人归尽,孤云独去闲”则以落日和孤云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孤独命运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的破坏和唐朝的灭亡,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失望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孤独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韦庄的《杂感》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孤独命运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