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全诗是什么?

梦梦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落第长安

唐·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晴明半日雨,雾暗失前山。

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瀛洲(今河北河间)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流传最广,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尤为后人所称道,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边塞的生活。

译文

家园依然美好,我还留在秦地,耻于在圣明之世做一个失意的人。

害怕遇到故乡的莺花嘲笑我,暂且到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晴朗的天空下,半日之间下起了雨,雾气弥漫,前方的山峦变得模糊不清。

几处寺庙的晓钟已经停歇,半座桥边还残留着明月的清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落第后的复杂心情,首联写诗人虽家园美好,但耻于落第,不愿归乡;颔联写诗人害怕面对故乡的莺花,选择暂留长安;颈联描绘了长安春日里半日晴雨交加的景象,暗示心情的起伏;尾联则以晓钟断、残月明,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迷茫。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含蓄深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颈联“晴明半日雨,雾暗失前山”以天气的变化暗喻心情的起伏,既表现了诗人对落第的无奈与失落,又展示了其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尾联“几处晓钟断,半桥残月明”则以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常建在落第后所写,唐代科举制度严格,竞争激烈,许多才华横溢的士子往往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及第,常建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科举考试中落第,无疑是对他的一次沉重打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落第后的复杂心情和内心挣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展示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