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殄贼皆能武,草泽从公岂待招!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豪杰

朝代:明代

作者:李东阳

书生殄贼皆能武,草泽从公岂待招!

四海英雄谁敌手?曹刘孙吴已消遥。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生于北京,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属燕王朱棣时之“靖难”遗孤而自幼入宫,由明成祖抚养长大,后成为内阁首辅,在朝中颇具影响力,李东阳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文典雅工丽,长于五言古诗。

译文

书生们也能凭借武力消灭贼寇,身处草野的英雄豪杰无需等待朝廷的征召便主动为国效力!普天之下,还有谁能与这些英雄豪杰一较高下呢?昔日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乱世枭雄,如今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逍遥于无形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赞美了那些虽出身平凡(如书生、草泽之人)却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首句“书生殄贼皆能武”强调了书生也能成为武将,打破传统观念中书生文弱不能武的刻板印象;次句“草泽从公岂待招”则表明这些英雄豪杰无需等待朝廷的征召,便主动为国效力,体现了他们的忠诚和担当,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昔日的英雄人物,进一步突出了当世豪杰的非凡之处。

赏析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诗人以书生和草泽之人为例,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英雄豪杰的刻板印象,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诗人也通过对比昔日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当世豪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明朝中期的社会状况有关,当时,明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边疆不宁,民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李东阳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激励人们勇于担当、为国效力,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和内部叛乱,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用人制度的某种不满和批判,认为朝廷应该更加广泛地选拔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危机和挑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