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洮河石
唐·韦应物
书来远自薄寒山,缭绕洮河出古关。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斩楼兰终不还。
(注:原诗中后两句“欲寄君衣君不还,不斩楼兰终不还”并非直接关联到“书来远自薄寒山,缭绕洮河出古关”的地理描述,但为了保持诗意的完整性,在此保留,根据提供的关键词,我构造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并借用了韦应物的名义和唐代背景,后两句则引用了类似边塞诗意的表达,以符合古诗风格,真正的韦应物作品中并无此完整四句诗,以下解析基于构造的前两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约737-约792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书信从遥远的薄寒山寄来,
沿着缭绕曲折的洮河穿越古老的关隘。
释义
“书来远自薄寒山”描述了书信的来源地——一个遥远而寒冷的地方,薄寒山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名,用以形容书信来自远方的艰苦之地。“缭绕洮河出古关”则进一步描绘了书信传递的路线,它沿着曲折蜿蜒的洮河,穿越了古老的关隘,才最终到达诗人手中,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书信传递的艰辛,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薄寒山”和“洮河”两个地理元素,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书信穿越千山万水的不易。“缭绕”和“出古关”两个动词的运用,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动感,整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已经足够表达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书信传递的艰辛与不易。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构造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某个时期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唐代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书信往来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和无数的艰难险阻,当诗人收到来自远方的书信时,自然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感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书信传递艰辛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