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出自哪首诗?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怀诗·其三十一

魏·阮籍

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

仄陋何所负,才命两不辰。

抟泥岂得珠,倚木不逢春。

空谷无行迹,鸟鸣非所闻。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阮籍(210年—263年)

朝代:三国·魏

作者简介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颇为谨慎,明哲保身,其诗歌风格隐晦曲折,多抒发忧愤之情,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阮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其咏怀诗,更是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译文

我本来就不是享用肉食的宰相之才,却仍然过着像宁戚那样喂牛的生活,我卑微简陋,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才华和命运都不济,用手去抟泥哪里能得到珍珠?靠着树木却遇不到春天,空旷的山谷中没有行走的足迹,鸟儿的鸣叫也未曾听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阮籍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命运多舛的感慨,他自谦说自己没有宰相之才,却过着贫困的生活,才华和命运都不如意,通过“抟泥岂得珠,倚木不逢春”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虽有才华却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境遇,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空旷的山谷和未闻的鸟鸣,进一步渲染了自己孤独无助、与世隔绝的悲凉心境。

赏析

这首诗是阮籍咏怀诗中的一首,以其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悲凉的情感而著称,阮籍通过对比自己的才华和命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他自谦说自己没有宰相之才,却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这种自嘲和自谦实际上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通过“抟泥岂得珠,倚木不逢春”的比喻,阮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境遇,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空旷的山谷和未闻的鸟鸣,进一步渲染了自己孤独无助、与世隔绝的悲凉心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魏国,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代,阮籍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和险恶,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在这种背景下,阮籍创作了这首咏怀诗,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未得施展、命运多舛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阮籍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阮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