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高山有遗音,欲辨已忘言。

(注:原诗中“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两句为本次问题特别构造的情境,实际白居易的《琴》诗原文中并无此二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整首诗的风格进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自古以来,太古时期的琴本就没有弦,不是因为琴声微妙而懂得欣赏的人稀少。

(后四句译文)

清冷的七弦琴上,静静地聆听松林间的寒风声。

我虽然喜爱这古朴的曲调,但如今弹奏它的人却很少了。

高山上似乎还回响着古人的遗音,想要分辨却已经忘记了如何表达。

释义

“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琴起源的哲思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太古时期的琴没有弦,暗示着音乐的本质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感悟与表达;而“不是希声知者寡”则指出,并非琴声微妙难以察觉,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人太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琴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前两句“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既展现了诗人对古琴历史的深刻理解,又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无奈与叹息,后四句则通过具体的琴声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古朴之美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中的前两句“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是本次问题特别构造的情境,但我们可以结合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古琴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忧虑与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