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辛勤身不辞,七岁娇女三岁儿。全诗是什么?

小星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育儿叹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此生辛勤身不辞,七岁娇女三岁儿。

灯前课读频相顾,恐负堂堂七尺躯。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得罪权贵而罢官,他为人慷慨仗义,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其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竹,有“板桥竹”之称,其书法亦别具一格,被誉为“板桥体”。

译文

我这辈子不辞辛劳,只因为家中有着七岁娇弱的女儿和三岁的儿子,在灯前教导他们读书时,我常常频频回头照看,生怕自己辜负了这堂堂七尺男儿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首句“此生辛勤身不辞”直接点明诗人不辞辛劳的生活态度;次句“七岁娇女三岁儿”则具体说明了诗人辛勤的原因——为了抚养年幼的子女;后两句“灯前课读频相顾,恐负堂堂七尺躯”则通过具体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灯前教导子女读书时的情景,以及他内心的担忧和责任感。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作为父亲的深情厚意和责任感,诗人以“此生辛勤身不辞”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接着以“七岁娇女三岁儿”具体说明了诗人辛勤的原因,使得全诗情感更加饱满,后两句“灯前课读频相顾,恐负堂堂七尺躯”则通过具体场景描绘,将诗人的责任感和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读来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任县令期间,虽然身为官员,但郑板桥始终保持着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还要亲自教导子女读书识字,以传承家族文化,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对子女深厚情感和责任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官员、一位文人的复杂情感和崇高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