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风槐烟柳绿成帷,影度纱棂午日迟”,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陈廷敬的《午日观竞渡》,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午日观竞渡
清·陈廷敬
风槐烟柳绿成帷,影度纱棂午日迟。
屈子忠魂招不得,楚山湘水有余悲。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大臣、文学家、诗人、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任检讨等官职,后历任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以清廉正直著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号“文端”,入祀贤良祠,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等作品传世。
译文:
风吹动着槐树和烟柳,它们的绿叶浓密得如同帷幕一般,阳光透过纱窗的缝隙,映照在屋内,使得午后的时光显得格外悠长,尽管我们试图招唤屈原的忠魂,他却无法归来,只留下楚山和湘水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节的景象,通过槐树和烟柳的绿叶以及透过纱窗的阳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氛围,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对屈原忠魂的怀念和悲伤,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因忠诚于国家而遭到陷害,最终投江自尽,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端午节时节的自然景象,引出了诗人对屈原忠魂的怀念和悲伤,前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槐树和烟柳的绿叶以及透过纱窗的阳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氛围,为后两句诗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后两句诗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魂的怀念和悲伤,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廷敬在端午节时观赏竞渡活动时所写,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通过划龙舟来纪念屈原,陈廷敬在观赏竞渡的过程中,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心中涌起了对屈原忠魂的怀念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陈廷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