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以传经存晚计,更须调鼎向天衢。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被贬谪的时光,回来物是人非,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虽然晚年我仍以传授经书为己任,但更希望能像伊尹那样为国调鼎鼐、助天子治理国家。
释义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长期贬谪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前两句写贬谪生活的艰辛和时间的漫长;中间两句通过怀旧和对比,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后两句则表达了虽处逆境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屡遭贬谪的坎坷遭遇,但同时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来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发展,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他虽处晚年但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崇高理想,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屡遭贬谪,长达二十三年之久,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这首诗既是对白居易赠诗的回应,也是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活的总结和感慨,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