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魏晋时期诗人陆机的《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
魏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关亭,朝发天北隅。
恓恓含凄悼,欲济无舟楫。
瞻望洛城路,裴回恋阙心。
徂旸翳中岭,晼晚泆前岑。
亭亭孤干林,冉冉孤生禽。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蓼莪诗,下愧友生规。
眷言恋黄陂,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岖崿限重崖。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斋。
迢迢洛阳道,蔼蔼帝王州。
班固久已死,蔡邕今亦休。
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愁。
作者简介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入仕西晋,太熙二年(291年),任太子洗马,后迁尚书著作郎,转中书侍郎、祭酒,太安二年(303年),任平原内史,因宦官谗言而被杀害,终年四十三岁,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被誉为“太康之英”,著作《晋书》本传及《世说新语》均有记载,今存诗、赋、文130余篇,多散佚,明人辑有《陆平原集》。
译文
远游的人翻越重重山川,山岭迢递又宽广无边。
策马登上高高山丘,勒缰徐行在平原草原。
晚上宿在抱关小亭,清晨出发向那天北之边。
心怀恓惶满心凄悼,想渡江河却没有舟船。
遥瞻朝向洛阳的路途,依恋皇都心中缱绻。
日影西落山岭遮隐,暮色渐起弥漫前山。
孤树高高矗立林中,孤鸟慢慢盘旋飞天。
睡起睡卧眼前现形,逝者遗音仍然响耳边。
上愧《蓼莪》诗中所言,下对友人规劝感愧赧。
眷恋黄陂难以离去,此情此景早已相远。
时光荏苒已经十年,暂居洛阳为人所牵绊。
庭院房屋树木遮掩,山崖重叠道路艰难。
柴门寂寂朝向山路,绿柳掩映读书房间。
迢迢千里洛阳道路,帝京气象一派庄严。
班固早已离开人世,蔡邕也已长辞人寰。
还是离去不再多言,深沉的忧愁令人悲叹。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意为清晨从天的北边出发,傍晚已听到南方边陲日南郡的消息,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远行途中的艰辛与漫长,以及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跨越,展现了诗人远赴洛阳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清晨出发于天的北边,傍晚已能听到南方边陲的消息,这种夸张的描述手法,既表现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怀。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文对远游艰辛的描述,又为后文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沉的忧愁做了铺垫,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时间与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从而更加突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两句诗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创作背景
陆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家族的衰落,他不得不离开故乡,远赴洛阳寻求发展,在途中,他深感旅途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对故乡和亲人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这种情感在《赴洛道中作二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特别是“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这两句诗,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是陆机远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沉的忧愁。“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这两句诗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颂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