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句慰长饥。
亲老不能待,饥驱此行役。
(此句虽未直接出现在上述原文中,但可根据诗意及背景进行构想融入解析,作为对林则徐当时心境的一种补充表达。)
作者及朝代
作者:林则徐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文
(针对原诗进行翻译,同时融入“亲老不能待,饥驱此行役”的意境)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凭借我这衰老庸碌之身,恐怕将难以支持,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被贬谪到边塞去,恰好说明皇恩浩荡,在边塞这个简陋之地,正好让我这个愚笨之人学习守边将士的坚忍品质,我和老伴谈起当年马援的故事,不禁吟诵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诗句来互相勉励,以此慰藉漫长的饥饿与困苦。
“亲老不能待,饥驱此行役”可理解为:家中年迈的双亲无法等待我归家尽孝,而我却因生活所迫,饥饿驱使着我不得不踏上这远行的征途。
释义
此诗表达了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也流露出对家人的深深歉意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坚韧与乐观。
赏析
林则徐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透露出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
“亲老不能待,饥驱此行役”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结合林则徐的生平背景,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无奈放弃,更加凸显了他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充军的途中,1840年(道光二十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期间,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带头反对鸦片贸易的官员,这一壮举却触怒了英国侵略者,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林则徐因主张严禁鸦片而被诬陷,遭贬谪至新疆伊犁,在赴戍途中,他写下了这组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林则徐的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