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辽水
唐·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向年使节随戎虏,今日逢君过故城。
慎旃远游子,濡足何所求。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约生于768年,卒于835年左右,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生活困顿,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晚年退居成都,生活较为安逸,王建的诗作以乐府诗著称,多写民间疾苦和宫廷生活,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朴实自然。
译文
渡过辽水,此去咸阳已有五千里之遥。
离家时父母已预感此生难以再见,为我重重穿衣仿佛是在为我送终。
往年我曾作为使节出使边疆,今日在这里与你相逢于故城。
远行的游子啊,你要谨慎行事,为何还要冒险涉水去追求什么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渡过辽水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对远行游子的深切关怀和劝诫,诗中“渡辽水”象征着远离家乡和亲人,“咸阳五千里”则强调了距离的遥远,诗人回忆离家时的情景,父母为他穿衣送行的场景历历在目,透露出深深的离愁别绪,诗人也表达了对过去出使边疆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和迷茫,最后两句“慎旃远游子,濡足何所求”则是对远行游子的直接劝诫,告诫他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冒险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渡辽水”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和迷茫,也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艰难和困苦,诗人通过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处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最后两句的劝诫更是点睛之笔,既体现了诗人对远行游子的关怀和担忧,也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建出使边疆或游历四方期间,当时,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内心充满了孤独和迷茫,诗人也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对远行游子的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对远行游子提出了殷切的劝诫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