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韦庄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半生不愧关西节,万顷还乘博望槎。
汉家天子今神武,肯许征西出塞沙。
旌旗如虹贯长日,戈矛似雪映寒沙。
玉帐夜谈兵未已,铁关朝度马频过。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牧马。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其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作者简介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这一动荡时期,他的诗歌和词作都深受时代影响,既有对晚唐社会衰败的深刻反映,也有对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同情与忧虑,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作则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针对“半生不愧关西节,万顷还乘博望槎”两句)
半生以来,我无愧于关西豪杰的气节;即便面对万顷波涛,我仍要乘着博望侯(张骞)那样的木筏去探索未知。
释义
“半生不愧关西节”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半生以来坚守气节、无愧于心的自豪与坚定。“关西节”借指关西地区(今陕西一带)的英勇气节。“万顷还乘博望槎”则运用了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比喻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赏析
这两句诗是韦庄《出塞》诗中的精彩之笔,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气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前半句“半生不愧关西节”以自豪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气节的坚守,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后半句“万顷还乘博望槎”则通过借用历史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这两句诗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而且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是韦庄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庄的《出塞》诗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诗人韦庄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兴衰、民生凋敝,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气节的坚守,韦庄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这既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出塞》这首诗中,“半生不愧关西节,万顷还乘博望槎”两句正是诗人这种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