鬟髻短裙归洞女,蓬门矮屋卖盐家。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21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卖盐女

唐·白居易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鬟髻短裙归洞女,蓬门矮屋卖盐家。

愁肠只向金钗诉,泪眼休看玉镜光。

半枕幽梦随云散,一枕香魂逐水流。

日暮归来无一事,闲看庭前栀子花。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白居易并无直接以此句为内容的全诗流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简陋的柴门里住着一位卖盐的女子,她从未见识过绮丽的罗衣华裳,想要托人寻觅良缘,却又暗自神伤,有谁欣赏她那高洁不俗的格调,又有谁怜惜她朴素节俭的梳妆?她梳着鬟髻,穿着短裙,是山洞里的女子,也是那蓬门矮屋中的卖盐人,心中的愁苦只能向金钗诉说,泪眼朦胧,不敢再照那明亮的玉镜,半枕幽梦随着云散去,一枕香魂追逐流水而逝,傍晚归来无事可做,只能闲看庭前的栀子花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卖盐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的朴素、高洁与无奈,诗中“鬟髻短裙归洞女,蓬门矮屋卖盐家”两句,直接点明了卖盐女的身份和居住环境,突出了她的清贫与质朴,而“愁肠只向金钗诉,泪眼休看玉镜光”则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卖盐女的形象,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诗中“鬟髻短裙”与“蓬门矮屋”的描绘,既是对卖盐女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她朴素、高洁的品质,而“愁肠只向金钗诉,泪眼休看玉镜光”则通过象征与隐喻,表达了卖盐女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深感社会现实的不公与人民的疾苦,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同情与关注,通过描绘卖盐女的形象,白居易旨在反映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也表达了白居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