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姑苏台
唐·许浑
地远姑苏外,山长越绝东。
寒潮生古渡,落日照孤城。
树色千家在,砧声万户同。
唯应清夜月,犹自照荒营。
作者及朝代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作者简介
许浑生于晚唐时期,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朝为官,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贬,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田园和怀古伤今之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译文
远离姑苏古城之外,越过漫长的山脉向东行,寒冷的潮水在古老的渡口泛起,夕阳照耀着孤零零的城池,千家万户掩映在树色之中,万户人家的捣衣声都相同,只有那清冷的夜月,还依旧照耀着荒凉的姑苏台遗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姑苏台(位于今江苏苏州西南)的荒凉景象,通过“地远”、“山长”等词语,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环境的孤寂,诗中“寒潮”、“落日”、“孤城”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姑苏台的荒凉和凄清,而“树色千家”、“砧声万户”则暗示了昔日繁华的遗迹,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以“清夜月”照“荒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姑苏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文景观的刻画,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壮美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慨,诗中的“清夜月”和“荒营”等意象,也寄托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许浑游历江南或贬谪期间,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姑苏台附近,被其荒凉的景象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通过这首诗,许浑不仅表达了对姑苏台荒凉景象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