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出自唐代诗人李适的《重阳日即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
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闲来采菊东篱下,偶值孤松盘石中。
有客踌躇,凄其攀折,叹彼孤松。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作者简介:
李适(742年-805年),即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他努力恢复国家秩序,但成效有限,李适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
译文:
重阳佳节,清晨天空晴朗明净,四野的烟雾和尘埃都已消散,天空湛蓝,白露晶莹,菊花盛开如黄金般灿烂,我闲来无事,在东篱下采摘菊花,偶然遇到一棵孤松盘绕在岩石之中,有客人在此徘徊,凄然地攀折花枝,感叹那棵孤松的孤独,岁月流逝,花草凋零,它们的芬芳又能成就什么呢?菊花和荷花为何如此命苦,竟然遭遇了两次重阳的凄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然景物凋零的感慨,诗中“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一句,更是以菊花和荷花的遭遇,隐喻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等句,描绘了重阳节的清新景象,而“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命运的同情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国家元气大伤,社会动荡不安,李适作为皇帝,虽然努力恢复国家秩序,但成效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重阳日即事”为题,但“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一名句可能在不同版本或传抄过程中有所变化或单独流传,在解读和赏析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和背景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