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五月水边柳》,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五月水边柳》
唐·李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欲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黄花徒自好,白发为谁妍。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多为咏物之作,辞藻华丽,音韵和谐,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柳树在水边扎根挺立,枝条低垂覆盖着清澈的水面,它的睡脸似乎还带着寒意未曾舒展,懒腰在晴天里显得柔软无力,空中摇曳的枝条已经变得沉重,拂过水面的柳带正在舒展,它仿佛沉醉在烟雾缭绕的景色中,又像是因月露而忧愁落泪,黄色的花朵虽然独自美丽,但白发苍苍的柳树又为了谁而娇艳呢?哪里比得上郝隆,只晒自己腹中的学问。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五月水边柳树的形态和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感慨,通过“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的结尾,诗人借郝隆晒书的典故,表达了对学问和才华的赞美,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柳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柳树在不同情境下的美丽与哀愁,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柳树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姿态,使其更加生动传神,诗人在结尾处巧妙地运用了郝隆晒书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提升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李峤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深知学问和才华的重要性,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面临着一些世俗的纷扰和诱惑,而柳树则成为了他寄托情感和思绪的载体,通过描绘柳树的美丽与哀愁,诗人表达了对学问和才华的坚守和赞美,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淡泊和超脱,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氛围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