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249个月前

关键词“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出自元代诗人李俊民的《过禹门》,以下是诗词原文及相关解析:

诗词原文

《过禹门》

元·李俊民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开。

作者简介

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老人,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博学多才,尤长于诗词,与元好问友善,多有唱和之作,李俊民的作品以豪放、峻拔见长,常寓深意于其中,反映了元代文人的风貌和情怀。

译文

禹门的水流湍急,形成了三级巨浪,仿佛平地响起了一声惊雷,这里寺庙众多,有四百八十座之多,每一座寺庙都建有楼台,竞相开放,蔚为壮观。

释义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描绘了禹门(即龙门,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黄河峡谷中,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开凿)水势的汹涌澎湃,浪涛翻滚如雷鸣般震撼人心。“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开”则借用了南朝梁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象,形容禹门附近寺庙众多,建筑宏伟,香火鼎盛。

赏析

这首诗以禹门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禹门水势的壮观和寺庙建筑的宏伟,首句“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以夸张的手法,将禹门水势的汹涌澎湃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次句“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开”则通过寺庙的众多和楼台的宏伟,进一步烘托出禹门地区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语言凝练,富有韵味,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创作背景

李俊民在游历禹门时,被这里的水势和寺庙建筑所震撼,遂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他通过描绘禹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文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他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四百八十寺”与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相似,但在此处并非实指具体的数量,而是用以形容禹门附近寺庙众多之意,这种借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颇为常见,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学识,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