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的学说在元、明、清三朝被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众多,包括《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仿佛人在来回移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释义
这首诗以方塘为喻,生动地描绘了其清澈明净的景象,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读书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形象地描绘了方塘的清澈与美丽,次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了天光云影在池塘中的变幻无穷。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方塘的清澈比喻人的心灵或知识的纯净与深刻,指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保持心灵的清澈与活力。
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全诗以景寓情、以情寓理,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 哲理深刻:诗人以方塘的清澈比喻人的心灵或知识的纯净与深刻,指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保持心灵的清澈与活力。这种哲理的表达,既富有启发性,又易于理解。
· 意象生动:诗中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意象都富有生活气息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方塘的清澈与美丽。同时,这些意象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读书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他通过描绘方塘的景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哲理融为一体,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朱熹晚年避祸讲学期间(公元1196年),当时他因与权臣政见不合而避居山村讲学。在此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读书学习对于保持心灵清澈与活力的重要性,因此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有说法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朱熹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