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后遭奸臣李林甫排挤陷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相,贬为荆州长史。他的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传世。张九龄不仅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
译文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释义
这首诗以月起兴,描述了诗人在望见明月时,立刻想到了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自己同望明月。诗人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他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又披衣出门徘徊于庭院中,感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最后,诗人幻想把饱含心意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又无法实现,只能希望在梦中与他们相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五言古诗,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浓厚。首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阔大华美,有一种雄浑静穆的气象,点明了“望月”的主题。次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引出了“怀远”的思绪。三四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胸臆,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具体描绘了因思念而彻夜无眠的情景。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联想到了以月光相赠、梦中相遇的一片深情,想象奇特,意境清幽,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融情景为一,委婉缠绵,诗味隽永。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创作背景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在被贬荆州长史以后所作,与《感遇十二首》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张九龄因遭奸臣排挤而远离朝廷,身处异乡的他望着明月,不禁思念起远方的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