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祖籍东昌(今山东聊城)。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自幼聪颖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并立下保家卫国的壮志。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但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等人陷害致死,年仅三十九岁。岳飞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释义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起,帽子被顶起。
· 凭栏处、潇潇雨歇: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
· 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
· 八千里路云和月: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 靖康耻:指靖康之变,即北宋灭亡的耻辱。
· 臣子恨: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 朝天阙:指朝见皇帝,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满江红·写怀》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创作的一首传世名词,全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词中通过描绘战斗场景与壮志豪情,展现了岳飞英勇无畏、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接着四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其中,“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八千里路云和月”则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
下片则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以及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开头两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接着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再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最后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
整首词气势磅礴,感情激荡,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它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创作背景
关于《满江红·写怀》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
1. 有说法认为此词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即岳飞三十岁出头时。
2. 另一种说法认为此词创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时。当时岳飞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但随后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壮志未酬,岳飞在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
3. 还有说法认为此词创作于岳飞入狱前不久。
尽管具体的创作时间存在争议,但这首词所表达的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对敌人的仇恨以及收复失地的决心却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