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小星289个月前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释义

·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戟沉没在泥沙中,铁质并未完全销蚀。

·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自己将戟磨洗干净,辨认出它是前朝的遗物。

· 东风不与周郎便:如果东风没有给周瑜提供便利(即没有东风助火攻)。

· 铜雀春深锁二乔:那么曹操将赢得赤壁之战,二乔(大乔和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

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英雄成败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以叙事为主,诗人通过发现、磨洗折戟的过程,勾起了对赤壁之战的回忆,同时也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战场的荒凉和沧桑,还暗示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是诗人的议论和感慨。诗人通过假设东风没有给周瑜提供便利,从而改变了赤壁之战的结局,进而表达了对历史偶然性的深刻认识。同时,诗人也借二乔的命运来象征东吴政权的安危,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在艺术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将古战场的荒凉、历史的厚重以及自己对英雄成败的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二乔的命运来象征东吴政权的安危,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这种写法不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还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侥幸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在晚唐时期,政局腐败黑暗,国势江河日下,杜牧素有大志却不被重用,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也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