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唐代诗人,字浪仙(或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唐宪宗元和年间至长安洛阳等地,见到大诗人张籍、韩愈等,以诗深得赏识,然而屡举进士不第。后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世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词句刻苦锤炼,以五律见长。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诗文集名为《长江集》,共10卷。
译文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缭绕,不知道他具体在什么地方。
释义
· 松下问童子:在松树下面询问隐者的弟子。
· 言师采药去:童子回答说师父去山中采药了。
· 只在此山中:隐者就在这座山里面。
· 云深不知处:只是山深云雾浓,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以下特点:
1. 高度的概括:全诗二十字,却包含着一连串的问答。其中“松下问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语“我”,“言师采药去”则省略了问句“师往何处去”。只有把这些省略了的词句和问答一一补出,全诗的情节才能得以连贯。在问答中,诗人仅用四句诗就写出了从问至答、由失望而又不绝望的复杂感情。
2. 精炼的语言:全诗语言简洁,通过一问三答,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寻访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诗中的“云深不知处”更是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深刻的寓意: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诗人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诗人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诗人通过对隐者生活环境的描写和与隐者弟子的问答,表达了诗人对隐者高洁风骨的仰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