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上,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诗作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对后来的建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这苍茫的大海。
海水是多么的宽阔浩荡,海中的山岛高高地耸立着,显得格外突兀和峻峭。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和繁茂的花草,秋风瑟瑟吹来,吹得草木都摇动起来,海中也翻涌起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吧!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吧。
释义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中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赏析
意境开阔:诗人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明观海的地点,接着描绘大海的辽阔与壮丽,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意境,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想象丰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大海的浩瀚相联系,进一步突出了大海的广阔无垠和包容万物的特点,也寓含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情感真挚: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抱负。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创作的。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但南方的孙权、刘备等势力仍然割据一方。为了巩固北方的统治地位,并准备南下统一全国,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北征乌桓。在取得胜利后,他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也寄托了他对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抱负。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怀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