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

小星1799个月前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和创作背景五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详细解析: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另一种译文为: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明月和关塞,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久征未还的哀叹与同情,同时寄托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赏析

主题明确:此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慨。通过描绘边疆的明月和关塞,以及将士们的艰辛和牺牲,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良将的期盼。

艺术特色

1.借古喻今: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借古时的明月和关塞,寓指边疆战事的连绵不断,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

2.对比与反衬“万里长征人未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艰辛,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和对和平的期盼。

3.象征与寄托“胡马”象征敌人,“阴山”则是指代边防线,诗人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威慑。

语言凝炼:全诗仅四句,但语言凝炼明快,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中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契丹反叛、突厥猖狂等边境问题频发。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他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综上所述,《出塞》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边塞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明月和关塞以及将士们的艰辛和牺牲,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良将的期盼。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刻思想洞察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