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和创作背景五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其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释义
这首诗描述的是初夏四月,白居易来到大林寺时,发现山下春花已经凋谢,而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开始盛开。他因此感到惊讶和欣喜,并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通过对比山下和山寺的春景,突出了山寺桃花盛开的独特景象。而“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怅恨和意外发现春景的欣喜。
赏析
这首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两句,通过对比山下和山寺的春景,营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惊喜感。接着,诗人通过“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表达了自己对春天逝去的怅恨和无奈。而“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句,则通过转折和惊喜,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整首诗在对比和转折中,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通俗,但却能写出如此生动具体的春景,这得益于诗人对春天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同时,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光写得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更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并写下了《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在游览大林寺时,白居易发现了山寺中盛开的桃花,与山下已经凋谢的春花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大林寺桃花》。
总的来说,《大林寺桃花》是一首意境深邃、语言平易通俗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