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杨万里

小星279个月前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二、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三、释义

· 泉眼:泉水的出口。

· 无声:悄然无声,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

· :吝惜,爱惜。

· 细流:细小的水流。

· 照水:映在水里。

·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 上头:上面,顶端。

四、赏析

《小池》是一首清新的小品,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诗的头两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这首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它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此外,这首诗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在常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五、创作背景

《小池》这首诗是杨万里闲居后的第二年所作,诗题中的“小池”当为杨万里故居“父子侯第”正前方的大水塘。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48岁的杨万里染病,辞掉了漳州知州的职务,回归吉水故里“钓雪舟”书斋,一去三年整。临行时,杨万里仍不忘上书宋孝宗,忠告其戒贪吏、施廉政。在此期间,他写了很多与节序相关的绘景诗,这首《小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因此也被收录进教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