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吴山却月廊,白梅卢橘觉犹香。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24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拜马涧》,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拜马涧

宋·苏轼

梦绕吴山却月廊,白梅卢橘觉犹香。

回头已失丹崖路,不见云间拜马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梦中我绕着吴山的却月廊行走,醒来后仿佛还能闻到白梅和卢橘的香气,然而当我回头时,已经找不到通往丹崖的道路,也看不见那云雾缭绕中的拜马冈了。

释义

此诗通过描述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事物的惋惜,却月廊、白梅、卢橘等意象,都是诗人心中美好记忆的象征;而回头已失的丹崖路、不见的云间拜马冈,则象征着那些已经逝去、无法再追寻的事物。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著称,诗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梦中的美好景象,如绕行的却月廊、芬芳的白梅卢橘,这些意象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当诗人从梦中醒来,面对的现实却是回头已失的丹崖路和不见的云间拜马冈,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象生动而富有意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和友人游览嵩山时所作,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秀美的景色而闻名于世,苏轼在游览嵩山的过程中,被这里的山水景色所深深吸引,同时也勾起了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他写下了这首《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拜马涧》,以表达自己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嵩山时创作的一首抒情佳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