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桂林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洞府原无锁,灵峰岂有镡。
石泉流暗壁,草径蔽寒烟。
更待奇云起,飞空共往还。
作者及朝代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愈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他早年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但始终坚守文人的气节和理想,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著称,风格雄健奔放,语言简练明快,思想深邃,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传承。
译文
江水如同青色的罗带,蜿蜒流淌;山峰宛如碧绿的玉簪,挺拔秀丽,洞府原本就没有门锁,灵秀的山峰哪里会有剑镡(剑柄与剑身之间的横隔部分)?暗壁间石泉流淌,寒烟中草径隐蔽,更待那奇异的云彩升起,与我一同在空中往来翱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江水清澈如青罗带,山峰翠绿如碧玉簪,洞府灵秀无锁,山峰挺拔无剑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绝美风光,首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青罗带和碧玉簪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清澈和山峰的翠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几句则通过描绘洞府、石泉、草径等景物,进一步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神秘和幽静,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创作背景
韩愈在唐德宗贞元末年曾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在贬谪期间,他有机会游历桂林山水,并创作了这首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绝美风光,也反映了韩愈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