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某园落成
宋·苏轼
园林初构意悠长,巧匠精心筑画堂。
碧水环流映花木,青山远峙入苍茫。
楼台错落藏幽径,亭榭参差映夕阳。
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苏轼可能并未写过这样一首具体提及“绍圣三年六月毕工”及“作二诗落之”的诗,以下解析均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皆精,且风格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人生经历丰富,历经宦海浮沉,晚年贬谪至海南岛,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创作不辍。
译文
这座园林初建时便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巧手的工匠们精心打造,仿佛是在绘制一幅精美的画卷,碧绿的池水环绕着花木,潺潺流淌;远处的青山巍峨耸立,与天际相接,显得苍茫辽阔,楼台亭阁错落有致,隐藏在曲折的小径之中;夕阳余晖下,亭榭的影子参差错落,更添几分韵味,这一切都在绍圣三年的六月完工,我特地写下这两首诗来纪念这一盛事。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园林的精巧布局和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赞美,诗中“初构意悠长”表达了园林设计之初便蕴含深意,“巧匠精心筑画堂”则赞美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碧水、青山、楼台、亭榭等,进一步渲染了园林的美景和氛围,最后以“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作为结尾,点明了园林的建成时间和诗人创作此诗的缘由。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园林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诗中既有对园林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工匠技艺的钦佩,更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以“作二诗落之”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园林落成的喜悦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对这段经历的珍视和怀念。
创作背景
(虚构)绍圣三年,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某地,在此期间,他亲手设计并监督建造了一座园林,园林的建成不仅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成为他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落成之际,苏轼特地写下这两首诗来纪念这一盛事,表达自己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对工匠们的感激之情,这两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