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出自哪首诗?

生辉154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宗杲的《送超僧鉴》,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送超僧鉴

宋·释宗杲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

几回拈出问来者,不向人间争短长。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后出家为僧,成为临济宗杨岐派的传人,释宗杲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的禅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其诗作多具有禅意和哲理。

译文

大菩萨哪里会有生死之念,小儒生又在哪里去寻找穷达显贵的途径呢?我多次拈出这个问题来问来访者,他们却从不与世俗之人去争一时的高低长短。

释义

“大士”指的是大菩萨,他们已超脱生死轮回,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小儒”则指的是世俗的儒生,他们往往执着于名利和穷达显贵。“底处觅穷通”意为在哪里去寻找通达显贵的途径。“不向人间争短长”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争名利的豁达心态。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将大菩萨的超脱与小儒生的执着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大士何曾有生死”一句,表达了对大菩萨超脱生死轮回的赞美;而“小儒底处觅穷通”一句,则揭示了世俗儒生对名利和地位的执着追求,后两句“几回拈出问来者,不向人间争短长”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超脱世俗、不争名利的豁达心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宗修行和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对生死轮回和名利执着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豁达心态,这首诗也可能是在送别友人超僧鉴时所作,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