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  公行天理明,私意人心暗。的解释

风云1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道情

宋·释绍嵩

公行天理明,私意人心暗。

莫道无报应,神明鉴如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绍嵩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作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倡导公正、慈悲与因果报应等观念,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公正的行为让天理得以彰显,而私欲则使人心变得阴暗。

不要说世间没有报应,神明就像明镜一样洞察一切。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公行天理”与“私意人心”,强调了公正无私的重要性,首句“公行天理明”指出,当人们按照天理(即道德法则、自然规律)行事时,一切都将变得光明磊落,而次句“私意人心暗”则揭示了私欲和偏见如何蒙蔽人心,使人陷入黑暗,后两句“莫道无报应,神明鉴如鉴”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释,告诫人们不要心存侥幸,因为神明(或道德法则)会像明镜一样洞察一切,善恶终将有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它通过对“天理”与“人心”的对比,强调了道德自律和公正无私的重要性,它也传达了一种信仰观念,即神明(或道德法则)是公正无私的,它会根据每个人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报应,这种观念在宋代社会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德和公正的普遍追求。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易于理解,使得其哲理思想能够深入人心。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可以推测的是,它可能是在宋代社会道德观念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私欲和偏见开始盛行,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深感忧虑,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倡导公正无私和道德自律,通过这首诗,他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