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乘鸾扇底婆娑影,幻清虚、广寒宫阙”,这些词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以下是该词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寒光转玉盘,欲晓怕、广寒宫阙,乘鸾扇底婆娑影,人来人去,吹满斜阳院落,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实际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处或为辛弃疾化用或误植,但不影响整体分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迅速登上西楼,担心天公不作美,浮云会遮住月亮,只呼唤美人来,用纤纤玉手横吹笛子,一声清亮的笛音仿佛能将浮云吹裂,是谁用冰壶般的明月,浮现在人世?最可爱的是那玉斧修磨月亮的时节,问嫦娥,在这美好的夜晚,你为何如此忧愁,不饮酒沉醉又待何时?
月光如寒霜般洒满大地,仿佛要迎来拂晓,却又害怕那广寒宫中的寂寞清冷,乘着鸾鸟飞翔的扇子下,婆娑的树影摇曳,人来人往,吹满了斜阳照耀的院落,又有谁能看见那幽居独行的我,如同缥缈的孤鸿之影,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释义
本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与想象中的仙境,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词中既有对月色的赞美,也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珍惜。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中秋寄远》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词中“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一句,既表现了词人对赏月的急切心情,又暗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阻碍,而“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则通过比喻和想象,将月亮比作冰壶,将修月比作玉斧,展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乘鸾扇底婆娑影,人来人往,吹满斜阳院落”一句,则通过描绘月下的婆娑树影和人来人往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热闹的氛围,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则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作于辛弃疾仕途不顺、壮志难酬之时,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但词人却身处异乡,面对明月,不禁思绪万千,他通过描绘中秋月色和想象中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也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