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宋·王安石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变体(融入关键词):
朝中措·别情
琳馆奉祠映日红,金瓯覆字意犹浓。
和羹妙手还新味,春色维扬别恨重。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心自融。
他日重逢应未老,尊前共忆此芳丛。
(注:此变体为根据要求融入关键词的虚构创作,非真实历史文献中的作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后世称王文公。
译文(变体)
在琳馆奉祠的日子如同红日映照,金瓯覆字(比喻朝廷重托)的情意依然深厚,我如同和羹的妙手,总能创新出美味的佳肴,但此刻面对维扬的春色,心中却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平山的栏杆倚靠着晴空,山色在有无之间,我的心也随之融化,希望将来重逢时我们还未老去,能在酒樽前共同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释义
此变体诗通过“琳馆奉祠”、“金瓯覆字”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重托的感激与对离别的不舍。“和羹妙手还新”比喻自己在文学或政治上的创新与贡献,而“春色维扬别恨重”则直接抒发了对离别维扬(扬州)的哀愁。
赏析
此变体诗巧妙地融入了关键词,同时保持了原词的意境与情感,诗人通过描绘琳馆、金瓯等意象,展现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与对离别的感慨,而“和羹妙手还新”一句,则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暗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创新与改革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之作。
创作背景
虽然此变体诗为虚构创作,但我们可以根据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革新,对朝廷忠诚耿耿,在变法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波折与挫折,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诗可能就是在送别某位友人时,诗人有感而发,通过描绘离别之景与抒发内心之情,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许,诗中也融入了诗人对朝廷重托的感激与对创新的追求,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