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叹玉骨沈埋,芳魂缥缈,何处酹尊酒”的诗句出自南宋词人刘克庄的《昭君怨·牡丹》,以下是该词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昭君怨·牡丹
宋 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宴班师喜折冲。
惆怅龙沉宫井闭,叹玉骨沈埋,芳魂缥缈,何处酹尊酒。
(注:此词为节选,原词较长,此段为词中关键部分)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与陆游、辛弃疾等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节选部分)
汉家的君臣们欢宴结束,高宴庆祝班师回朝,喜悦于军事上的胜利,当想到那沉没的龙船和封闭的宫殿,心中不禁惆怅,哀叹那美丽的玉骨被深埋,芳魂飘渺不定,究竟在哪里能献上祭奠的酒水呢?
释义:
此句通过对比汉家君臣的欢宴与宫中沉船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和惋惜,玉骨、芳魂等词,用以形容逝去的美好与纯洁,而“何处酹尊酒”则表达了词人对无法祭奠逝去之美的无奈与悲伤。
赏析:
此词以牡丹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联想,将历史与现实、欢乐与悲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词人通过对汉家君臣欢宴与宫中沉船的对比,以及对玉骨、芳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哀叹,也反映了词人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外有强敌侵扰,内有政治腐败,词人刘克庄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兴衰无常,美好事物易逝,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逝去美好的哀叹,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