姮娥不管征途苦,甚夜深、尽照孤衾。的解释

风云8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姮娥不管征途苦,甚夜深、尽照孤衾”为对原句的意境化用与想象性扩展,并非原诗直接出现,但以下解析将围绕整首诗及此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译文

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如同刚刚磨过的铜镜,洒下清辉,我举起酒杯向月中的嫦娥发问:被白发欺侮、岁月不饶人又该怎么办呢?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叶,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更多的光明。

(对于“姮娥不管征途苦,甚夜深、尽照孤衾”的想象性扩展:仿佛嫦娥并不关心人间的征途艰辛,即便夜深人静之时,也只是冷冷地照亮着孤独人的被褥,暗示着词人的孤独与无奈。)

释义

此词通过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渴望,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富有诗意。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以中秋赏月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国家情怀,上片通过问月,表达了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无奈与感慨;下片则通过乘风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想象,展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山河的无限热爱,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增强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和艺术魅力。

“姮娥不管征途苦,甚夜深、尽照孤衾”这一意境的融入,更是将词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嫦娥作为月宫的仙女,本应是清冷而遥远的存在,但在这里,词人却仿佛能感受到她的冷漠与无情,进一步加深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之夜,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他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到朝廷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这首词正是在他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朝廷主和派的不满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