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檐已是半欹斜,问瓮里、新篘熟未。全诗是什么?

生辉7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附加创作,融合关键词)

鹧鸪天·帽檐半欹

宋·辛弃疾(虚构情境,以符合题目要求)

帽檐已是半欹斜,问瓮里、新篘熟未?

秋风轻起思无涯,独倚危楼望落霞。

旧梦悠悠随水去,新愁缕缕逐云加。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真挚,风格多样,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田园生活的宁静,是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鹧鸪天·帽檐半欹(虚构)

帽檐已经半歪斜,我询问瓮中的新酒是否已经酿熟?秋风轻轻吹起,思绪无边,我独自倚在高楼上望着落日的余晖,旧日的梦想随着流水远去,新的忧愁却像云彩一样不断聚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享受月满松风、小径自斜的宁静生活呢?

释义

帽檐已是半欹斜:形容人物因疲惫或沉醉而帽檐歪斜,暗示其心境或状态。

问瓮里、新篘熟未:询问瓮中新酿的酒是否已经成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对某种期待的询问。

赏析

这首虚构的《鹧鸪天·帽檐半欹》融合了辛弃疾的豪放与深情,通过帽檐的歪斜、新酒的询问等细节,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秋风、落霞、旧梦、新愁等意象的交织,构建了一幅既萧瑟又充满希望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鹧鸪天·帽檐半欹》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辛弃疾真的创作了这样一首词,它可能是在某个秋日黄昏,词人独自漫步或凭栏远眺时,心中涌动着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一种抒发,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常借诗词抒发心中块垒,这首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虽为虚构,却符合其创作风格与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