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香近
宋·苏轼
照水残妆覆玉钗,废基萦带楚愁开。
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则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她残妆的模样,仿佛玉钗斜插在发间,废弃的宫基上,楚地的愁绪随着流水萦绕开来,即便有人寄来书信和荔枝,试问那纤纤玉手,谁又能传递那冰凉的碗盏呢?
释义
照水残妆覆玉钗:形容女子在水边映照自己的残妆,玉钗斜插。
废基萦带楚愁开:废弃的宫殿基址上,楚地的愁绪如同流水般萦绕。
直饶书与荔枝来:即便有人寄来书信和荔枝。
问纤手、谁传冰碗:试问那纤纤玉手,谁又能传递那冰凉的碗盏呢?这里可能暗含对远方人的思念和无法传递情感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词以荔枝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愁绪和对远方人的思念,上片以“照水残妆覆玉钗”开篇,形象地刻画了女子的形象,废基萦带楚愁开”一句又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背景,增添了词作的厚重感,下片则直接点出荔枝,通过“直饶书与荔枝来”一句,表达了即便有书信和荔枝作为情感的寄托,也无法传递内心的愁绪和思念,最后一句“问纤手、谁传冰碗”更是将这种无奈和思念推向了高潮,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在贬谪期间,他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词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荔枝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表达了苏轼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无法传递情感的无奈,词中也融入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使得整首词更加具有深度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