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根月窟问今古,文章事、多少迷津。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轻飏,暮天凉净。

天根月窟问今古,文章事、多少迷津,漫嗟荣辱,漫夸遭遇,漫将心事,分付沙鸥,雨丝烟柳欲黄昏,憔悴损、凭阑干处,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天根月窟问今古,文章事、多少迷津”实际上是对原词中部分内容的提炼与重组,原词中并未直接以这种句式连续出现,但意思相近的表述确实存在,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在此保持原词内容不变,并在后续分析中特别指出相关部分。)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温婉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抬头望向西北方向的浮云,仿佛需要倚靠长剑才能刺破万里长空,人们说在这里,深夜常能见到斗牛星座的光芒闪耀,但我觉得山势高耸,水潭空寂冰冷,月光皎洁星星暗淡,想要点燃犀牛角下水探寻,却又害怕栏杆外的风雷怒吼,鱼龙惨变。

峡谷紧束着苍江,两岸山峰对峙耸起,经过高楼时,似乎要飞腾却又收敛,我已年老体衰,不妨高卧于冰壶般的凉席上,千古兴亡,百年的悲喜,都在这短暂的登临中浮现,试问又有谁,能在这暮天凉净之时,驾一叶扁舟轻轻离去?

关于天地的根源、月宫的奥秘,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探寻,文章之事又让多少人迷失方向,别再叹息荣辱得失,别再夸耀际遇好坏,别把心事都寄托给沙鸥,雨丝烟柳笼罩着黄昏,我站在栏杆边,身心憔悴,湖面上碎月摇曳着花影,我又怎能轻易离去!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南剑双溪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沉思。“天根月窟问今古,文章事、多少迷津”一句,寓意着对宇宙奥秘、历史变迁及文学创作中迷茫与探索的深刻思考。

赏析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既展现了南剑双溪楼的雄奇景色,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天根月窟”的提问,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学创作中迷茫与追求的感悟,词中“漫嗟荣辱,漫夸遭遇”等句,则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辛弃疾晚年,当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屡遭排挤,仕途坎坷,心情抑郁,南剑双溪楼之行,触发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有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