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湖山眼底如许,刚惆怅处,楼船西发”为对原句的意象化引申,并非直接出自此词,但以下解析将围绕整首词及关键词的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译文
辽阔的江南秋空千里澄澈,清澈的水流悠远无际,远望山峦,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却惹起我无限忧愁与怨恨,夕阳斜照在楼阁的檐角,孤雁的悲鸣声回荡在空中,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把吴钩宝剑看了又看,拍遍了栏杆,却无人领会我登临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是否已经归来?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试问有谁可以请得佳人,来为我擦掉这英雄失意的眼泪?
释义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物写到有情之“游子”,由写景转入抒情,感情也由平淡转入浓烈,下片则直接言志,抒发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通过登高远望,抒发词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赏析
“湖山眼底如许,刚惆怅处,楼船西发”虽非直接出自本词,但可理解为词人对眼前壮丽湖山的感慨与自身境遇的无奈,词中“楚天千里清秋”等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词人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通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等动作描写,展现了词人激昂而又无奈的情绪,下片则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和对时局的深刻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辛弃疾自江北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之初,满怀信心地打算为朝廷出力,干一番事业,但不久,宋孝宗赵昚便偏安一隅,无意北伐,辛弃疾的满腔热情和希望,在现实中屡屡碰壁,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