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引青烟,花倾红雨,老来怕见清明。全诗是什么?

春秋6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清明感怀

朝代:清代

作者:无名氏

柳引青烟拂水边,花倾红雨满城妍。

春光无限人易老,老来怕见清明天。

作者简介

由于此诗作者为“无名氏”,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生平事迹和详细介绍,在清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佚名或无名氏的诗词作品流传下来,它们同样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译文

柳树轻拂水面,引来青烟袅袅;花朵如红雨般倾泻而下,满城皆是娇艳之景,春光虽然无限美好,但人却容易老去;到了老年,最怕见到的就是清明时节的天色。

释义

柳引青烟:形容柳树在微风中摇曳,仿佛牵引着青烟一般,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静的氛围。

花倾红雨:用“红雨”比喻落花如雨,形容花朵凋谢时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老来怕见清明: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伤,以及对清明时节所触发的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畏惧。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柳树、花朵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诗人以“柳引青烟”和“花倾红雨”两个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繁花似锦的世界中,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也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易老,特别是“老来怕见清明”一句,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感伤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虽然无法确定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和背景,但从诗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它很可能是一位老年诗人在清明时节所感而发,在那个时代,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缅怀过去、感叹时光流逝的时刻,诗人或许在清明时节看到了满城的繁花似锦,却也不禁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岁月,从而触发了内心的感伤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抒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首诗的作者为无名氏,因此以上分析仅基于诗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测和解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