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先生筋力似裴公,侯比香山才更逸”的诗句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之十四)》,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之十四)
清 袁枚
先生筋力似裴公,侯比香山才更逸。
不向人间争宠辱,万山深处一僧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清代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摹拟复古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他的作品清新隽永,广受赞誉。
译文
先生的身体强健如同裴度(裴公),才华更是超越了白居易(香山),他不愿在人间争名夺利,而是选择在万山深处的僧庐中隐居。
释义
先生筋力似裴公:裴度是唐代名臣,以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著称,这里用裴度来比喻某人的体力强健。
侯比香山才更逸: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以才华横溢、诗作丰富闻名,这里用白居易来比喻某人的才华出众。
不向人间争宠辱:表示该人不愿参与世俗的争斗和名利场的纷扰。
万山深处一僧庐:形容该人选择隐居在远离尘嚣的深山之中,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赞美了某位先生的高尚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首句以裴度比喻先生的身体强健,次句以白居易比喻先生的才华出众,既突出了先生的个人魅力,又为其后两句的隐居生活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不向人间争宠辱”和“万山深处一僧庐”的描绘,展现了先生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袁枚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晚年隐居随园期间,他一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名利场的争斗和世俗的纷扰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诗中通过赞美某位先生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袁枚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和主张,即强调个性、抒发真情、反对摹拟复古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袁枚的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某位先生的高尚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人生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和追求。